全球聚碳酸酯产能主要集中在亚太、欧洲和北美地区,亚太产能占全球总产能50%以上,前五国家为美国、德国、中国、韩国和日本;世界前五的聚碳酸酯生产企业SABIC、Bayer/Covestro、三菱化成/三菱气体、帝人和Styron的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80%左右。中国的消费量约占亚洲的一半;近十年,中国聚碳酸酯消费量平均增速在10%以上,预计未来中国聚碳酸酯消费仍将保持年均7-10%左右的速度增长。
一、聚碳酸酯的简介
聚碳酸酯(Polycarbonate, PC)是分子链中含碳酸酯基(-[O-R-O-CO]-)的一类聚合物。根据酯基的结构不同,PC可分为:
脂肪族PC:熔点低、溶解度大、亲水、热稳定性差、机械强度不高
脂环族PC、脂肪-芳香族PC:熔点提高,溶解度下降,但结晶趋势较大、性脆,机械强度仍不足
芳香族PC:综合性能优异,目前仅有其获得工业化生产,最为普遍的是双酚A型PC。
图1 PC分子结构
由于PC拥有着综合性能优良,使其应用已经广泛渗入到电子、电器、汽车、建筑、医疗、航空航天、光学透镜、食品包装等诸多领域。
二、全球聚碳酸酯产业现状
全球聚碳酸酯产能主要集中在亚太、欧洲和北美地区,亚太产能占全球总产能50%以上,前五国家为美国、德国、中国、韩国和日本;世界前五的聚碳酸酯生产企业SABIC、Bayer/Covestro、三菱化成/三菱气体、帝人和Styron的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80%左右。
图2 2014年全球PC市场与产能分析
但目前,全球聚碳酸酯产能近500万吨/年,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!
表1全球聚碳酸酯产能分布
国家/地区 | 公司 | 产能 |
美国 | 拜耳 | 35.0 |
陶氏 | 10.9 | |
沙伯 | 51.5 | |
巴西 | 巴西聚碳酸酯 | 5.0 |
德国 | 拜耳 | 33.0 |
陶氏化学 | 17.0 | |
荷兰 | 沙伯 | 17.0 |
西班牙 | 沙伯 | 26.0 |
比利时 | 拜耳 | 24.0 |
俄罗斯 | OAO乌法化工 | 9.5 |
OJSC Kazan 有机合成 | 6.5 | |
旭化成 | 6.5 | |
日本 | 出光石化 | 5.0 |
住友-陶氏化学 | 5.5 | |
沙伯 | 4.5 | |
帝人化成 | 12.0 | |
三菱化学 | 4.0 | |
三菱万斯化学 | 9.5 | |
三菱工程塑料 | 6.0 | |
韩国 | LG-陶氏化学 | 13.0 |
Sanyang | 8.5 | |
湖南石化 | 6.5 | |
中国台湾 | 奇美/旭化成 | 14.0 |
台湾化学和纤维 | 7.5 | |
泰国 | 拜耳 | 25.0 |
泰国聚碳酸酯 | 16.0 | |
新加坡 | 帝人化成 | 20.0 |
印度 | 拜耳 | 20.0 |
中国 | 帝人化成 | 16.0 |
拜耳 | 20.0 | |
三菱化学 | 6.0 | |
三菱万斯化学 | 8.0 | |
浙铁大风 | 10.0 | |
鲁西化工 | 6.5 | |
沙特阿拉伯 | 沙特kayan公司 | 26.0 |
合计 | 501.4 | 501.4 |
中国聚碳酸酯生产现状
1. 中国聚碳酸酯产业发展历史
我国是最早开始聚碳酸酯研制和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之一,但是由于装置规模小、技术水平落后、产品质量差等原因导致产品无法与国外相竞争;2005年后,外资企业(拜耳、帝人、三菱)开始在中国投资建设聚碳酸酯装置,中国聚碳酸酯产能规模增长快速;“十二五”期间,聚碳酸酯被列为国家政策扶持项目,国内企业也纷纷开始投资新建聚碳酸酯项目,我国聚碳酸酯产能进入集中爆发期。
2.中国聚碳酸酯生产现状
2015年,浙铁大风和鲁西化工的聚碳酸酯装置相继投产,合计新增产能达到16.5万吨/年;
截至2015年底,中国聚碳酸酯产能达到69万吨/年。
表 2 2015年中国聚碳酸酯产能分布
生产厂家 | 产能(万吨/年) | 生产工艺 | 投产时间 |
重庆长风化工厂 | 0.1 | 熔融酯交换法 | 1979 |
常州合成化工 | 0.3 | 光气法 | 1995 |
上海申聚化工 | 0.2 | 熔融酯交换法 | 2003改造 |
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| 0.5 | 光气法 | - |
帝人聚碳酸酯 | 16 | 光气法 | 05/06/09 |
拜耳(上海)聚合物 | 20 | 熔融酯交换法 | 06/08 |
四川绵阳晨光发达实业 | 1 | 熔融酯交换法 | 2006 |
铜陵金泰化工实业 | 0.3 | 非光气法 | 2007 |
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 | 6 | 非光气法熔融酯交换法 | 2011 |
菱优工厂塑料 | 8 | 光气界面缩聚法 | 2013 |
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 | 10 | 非光气酯交换法 | 2015 |
聊城鲁西聚碳酸酯有限公司 | 6.5 | 光气法 | 2015 |
3.中国聚碳酸酯消费现状
亚洲聚碳酸酯消费量占全世界的64%,而中国的消费量约占亚洲的一半;近十年,中国聚碳酸酯消费量平均增速在10%以上,2014年达到156万吨;我国聚碳酸酯主要用在电子电器、板材、薄膜、光盘、汽车工业、食品包装等领域。预计未来中国聚碳酸酯消费仍将保持年均7-10%左右的速度增长,但光盘行业聚碳酸酯的消费水平在日趋下降。
表3中国聚碳酸酯主要消费领域
应用领域 | 消费量(万吨) |
光盘行业 | 14 |
电子电器 | 56 |
板材、薄膜 | 31 |
汽车工业 | 24 |
食品包装 | 16 |
其他 | 15 |
合计 | 156 |
4.中国聚碳酸酯供需现状
虽然中国聚碳酸酯产能增长较快,但仍无法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,净进口量已由2005年的60万吨增长至2014年的126万吨;中国聚碳酸酯的对外依存度长期维持高位(80%左右)。
图3 2005-2015年中国聚碳酸酯供需情况
5.中国聚碳酸酯价格
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,但聚碳酸酯的价格却依然保持稳定,基本维持在18000元/吨左右;2015年,随着国内浙铁大风和鲁西化工的两套聚碳酸酯装置投产,聚碳酸酯价格下跌至16500元/吨左右。
图4 2014-2015年中国聚碳酸酯价格变化曲线图
6.中国聚碳酸酯扩能情况
表4中国聚碳酸酯扩能情况
生产厂家 | 生产工艺 | 产能 | 类型 |
中沙(天津)石化有限公司 | 光气界面缩聚法 | 26 | 新建 |
阳煤集团青岛恒源化工有限公司 | 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 | 10 | 新建 |
环球联合化工有限公司 | 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 | 13 | 新建 |
泉州恒河化工有限公司 | - | 10 | 新建 |
利华益伟远化工有限公司 | 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 | 10 | 新建 |
泸州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| 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 | 2X10 | 新建 |
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| 光气法 | 6 | 新建 |
拜耳(上海)聚合物有限公司 | 熔融酯交换法 | 20 | 新建 |
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| 光气法 | 20 | 新建 |
开封兴化精细化工 | 光气界面缩聚法 | 1 | 新建 |
未来几年,中国将成为全球聚碳酸酯产能增长的最主要来源;在国内外资本的推动下,目前国内有多套规划和在建中的聚碳酸酯装置,合计新增产能达到136万吨/年;中国聚碳酸酯产能迅速扩张将加剧全球聚碳酸酯的产能过剩。
素材来源:亚化咨询
艾邦高分子综合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
推荐阅读
加入聚碳酸酯交流群,请加微信:18320865613或15712009605,并注明“PC+公司”
阅读原文,查看PC经典文章合集
↓↓↓
始发于微信公众号:艾邦高分子